村网通总站 西卢庄村 152901.nync.com 欢迎您!
燕君:今天是我们这一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所以,又到了我们中华好父母的专辑了,今天由于朱宪奔老师和我们分享中庸之道,我们如何纠正我们儿女的过犯。宪奔您好!中庸之道是我们中国人常常都在谈的,但是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朱老师:首先《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中最难领会的一本书,一个人要学儒家经典,通常会从《大学》入门,读了《论语》、《孟子》之后,再读《中庸》,这样才有可能领会其中的深意。中就是中正,正确无误之意,庸是坚定不变的意思,中庸就是正确而永恒不变之意。
《中庸》这本书它要阐明一个道理:诚正信实,而诚正信实是上帝的本性,人应当行的是顺从上帝,持守永恒的道路。就像中庸里面讲的,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其实,中庸之道与圣经所记载的生命之道是一脉相承的,都阐明了上帝的美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燕君:那么,我们又怎么用这个中庸之道来管教我们的儿女呢?
朱老师: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的智慧,是行事为人、心思意念方方面面的指引,当然与我们为人父母的养育儿女也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做父母的在管教养育儿女有很多方面,今天我们只谈如何去用中庸之道来纠正儿女平常所犯的错误。
燕君:那么,我们是否要了解纠正儿女过犯的必要性?
朱老师:纠正儿女的过犯是父母的责任。儿女跟父母的一样,都是有罪性,必然会犯错。如果我们做父母在家里不纠正,不管教,在将来社会也会纠正他们,到那个时候可能带给父母是无尽的伤痛、懊恼。
旧约圣经里记载以色列祭司以利,明知两个儿子行恶,却不加以管束,至终两个儿子都被上帝击杀,以利他自己也是孤苦而寿终。同样父母放任儿女而不管束,也是对儿女的咒诅。
燕君:纠正孩子是我们父母的责任,可是我也有一种想法就是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没有太多管束我们,而我们也成长得不错,我们不能也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吗?
朱老师:其实这种见解有偏差,因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三十年前与现在的社会环境差异非常巨大,想想当时民风纯朴,我们大多父母都是勤勤恳恳的劳动人民,他们勤劳朴实的生命本质对儿女就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材料。当时的孩子没有现代孩子所面对的各种诱惑,我们今天孩子成长在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混乱,又新生很膨胀的社会资讯里面,所以,现代的孩子比三十年前的孩子更加需要父母智慧的关心与管束,帮助他们明辨是非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燕君:你讲的确实是很有道理,我们这一代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资讯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他们真的是要去分辩,如果他们不分辩的话很容易去犯错,那么,孩子什么样的过犯是需要父母去纠正的呢?
朱老师:父母应该有敏锐的观察,明白哪些是儿女无心之过, 哪些是有意去犯的错。对于无心之过,特别是因为孩子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有些在行为上的过错,例如打翻花瓶之类的,这属于无心之过父母不必指责,提醒他们下次小心即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有意、故意而为的过错,例如撒谎、言语顶撞父母、故意违反规则、不尊重别人这些过犯,父母就必须要纠正他们。儿女有心故意的过犯,就如一株从小长歪了的小树一样,如果父母没有干预,树木会越长越歪,至终难成可用之材,反而成为障碍,令人头痛不已。
燕君:我们明白需要纠正孩子故意犯错,请你实际的告诉我们要如何做?
朱老师:初犯:提醒,告诉他犯错的原因,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再犯:警诫,提醒,责罚。圣经告诉我们,管教儿女,并且必要时用杖责打的。就像箴言13:24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当然责打是有方法的,不能乱打儿女,尤其不能在怒气中打儿女,在怒气中只是用儿女发泄自己的怒气,跟管教的责打是不同的。
我现在怎么做呢?面对犯了错的孩子,我等平静后,把孩子单独带到房间,关上门告诉她犯的错,用一把专用的小尺子来打她的手心,让她知道,告诉她我找打她是为了帮助她记得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了。同时也让她知道她的错不仅让父母难过,也得罪了上帝,要祈求上帝原谅。因为上帝在圣经里面的应许只要我们愿意承认自己的过犯,上帝会原谅他。
燕君:其实不要讲孩子,我们大人也是我们有时候做了一件错事,但是我们会一犯再犯,那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
朱老师:是的,我自己也面对这件事情,有时候尽管用杖责打,孩子还是不断犯罪的,我们作父母的就要学习上帝的榜样, 用牺牲的爱来饶恕儿女,挽回他们。
有一次女儿又犯了错,大声跟妈妈说话,我又把她带到房间里,刚把尺子拿出来,她就哭了,她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紧握小手不愿意伸出掌心来让我打,我用力掰开她的心,她惊恐地哭得更大声,我用力把尺打下去,啪的一声打在了我自己的手上,女儿睁开惊恐的眼睛扑在我的身上,抱着我就哭了。那时候我就告诉她,这是你刚才的过犯所应当承担的责罚,但爸爸实在爱你,舍不得让你受这一下责打,所以,我替你承担了,你刚才所犯的罪已得赦免,爸爸已经原谅你了。女儿伏在我的身上不断地哭,我就是继续告诉她,耶稣就是这样替我们每一个人承受罪责的,而且承受的是死罪,他以在十字架上的死来挽回我们这些不断犯罪、失落的人。那一次,我不仅教导了女儿,让她知道自己的过犯,也饶恕了她,让她感受到爸爸爱她,这次我也让她明白上帝是怎么样爱我们的。
燕君:做父母的能饶恕接纳孩子,这个会对孩子的成长是很大很大的帮助。
朱老师:就像我们明白了基督的救赎恩典,我们还是犯罪,我们的孩子也还是不断地会犯错,但因为我们继续的管教、接纳、饶恕他们,他们的过犯会越来越少,慢慢地改变。就像基督徒一样,我们知道上帝饶恕我们之后,尽管我们还在犯罪,但是我们知道我会犯的罪越来越少。
所以,面对孩子每天的过犯,我们神是需要用无限的饶恕接纳来爱他们,父母对儿女的饶恕是给儿女的最大祝福,上帝给了我们做父母最好爱他们的榜样。
还有,我前面提到我为孩子受罚的例子,需要注意儿女的年龄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如果孩子太小并不能完全理解,也许我们就不能使用这个方法。
我有一个教训我的女儿五岁时我用过这个方法,她当时并不明白,过了几天,我见她一边下楼一边用尺子打自己的手,我就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刚才爸爸说话伤害了她,她要打自己来原谅爸爸。
还有,如果父母一再地替儿女承担责打,可能儿女习惯了,犯错之后自然地期望你替她承担后果,反而不怕犯错了,因此做父母的要有智慧地把公义与恩典并用在一起,根据儿女年龄的不同,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例子,我们现在读的圣经明白上帝最大的恩典是他让耶稣肉身来承担我们的罪,这样饶恕我们,挽回我们。我们想想以色列早就犯罪了,神所拣选的以色列人在西奈山上颁布律法的时候,那个时候摩西领着一大帮人说,上帝所说的我们都照着做,他们离开这个山不久就犯错了,而且不断的犯错,神没有马上就把耶稣给他们,神是不断的责罚他们,提醒他们,他们继续不听话的时候,甚至让他们承受国破家亡,流离失所这样的痛苦,到了最后时候满足的时候,神才赐下耶稣基督,所以,父母也要学习这样的榜样,并不是孩子一犯错父母就替他承担所有的错的后果,并不是这样子,需要有智慧地把公义与恩典在孩子面前彰显出来。
燕君:讲到公义又慈爱真的是很不容易,有时候我们不是太过公义就是太过慈爱。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他们总是不喜欢,不愿意接受管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一定坚持吗?
朱老师:就像刚才所说的以色列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他们也不喜欢,所以,尽管我们年少儿女未必都能领会父母牺牲之爱的恩典,但等他们成年后,如果对于少年时期的回忆,会是温馨而且值得感恩的回忆,尽管他们当时被管教,被责打,但是他们回忆更加有饶恕的恩典的时候,这样的管教对儿女将是一种莫大的祝福,而且也会形成他们感恩与快乐的个性。
所以,父母养育儿女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要看到儿女二十年后或者三十年后这个成年人,对家庭对世界的影响,而不是只是满足眼前的需要。
为人父母要愿意舍弃自己骄傲、虚荣、自义、自居的身份、地位,甘心为儿女放下自己。舍己的爱是每天的舍己,一辈子的学习,不是一时的动作。如果一个恐怖分子端着枪在面前,99%的父母会本能地冲到孩子面前,用身体挡住飞向孩子的子弹,但是,每天的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接连不断的悖逆与过犯, 父母也要学习不断的舍己,这是十分不容易的,需要圣灵的帮助,要我们的生命里改变我们本质的生命。
父母自身的提升,灵里的眼光与长进非常重要,只有一个人明白自己的过犯被饶恕了,深深感受过恩典的甜美之后,他才可能不断地从心里愿意以舍己的爱来饶恕别人,饶恕自己的儿女。
燕君:宪奔你给我们做今天的主题做个结论好嘛。
朱老师:中庸之道来纠正我们儿女的过犯,我们相信中庸之道是唯一正确的养育儿女的道路,父母还是应该照着上帝的榜样真正有效地纠正儿女过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是那些明知故犯的错,是那些必须要纠正的过犯,所讲到的方法是警醒、责罚、以及在公义里的给他们恩典,就是舍己的饶恕,父母需要在灵里面进深,与上帝有着更加美好的关系,才可能按着上帝的旨意更多的饶恕,怜悯,施恩典给我们的儿女,我们今天没有讲太多技巧性的东西,更多强调的是基本性的原则,在这个根基之上以后再谈技巧性的东西,这样的话也会对我们在管教帮助儿女上,更加有帮助,祝愿我们大家为人父母的都会在饶恕中享受与儿女的美好关系。
燕君:谢谢宪奔今天我们有分享在纠正孩子的这条路上我们自己也要有很多的学习,以至于我们才可以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明天继续中华好父母的另外一个主题。
我们中华好父母的专辑,一直围绕在我们如何用中国的传统以及圣经来教导来教养我们的孩子,我们也看到中国传统的文化确实有许多非常好的地方,我们可以应用在教导我们的孩子的生活当中,纠正孩子的过犯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我们都明白管教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我们做父母的我们在管教当中要有许多学习,就好像朱老师提到的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我们做父母做错的时候得到神的原谅,赦免,饶恕,以至于我们面对孩子不断犯错的时候,我们才懂得如何的原谅、饶恕、接纳孩子,愿意我们做父母一起学习。
听众朋友,对这一集的节目你有什么样的疑问,非常欢迎您来信给朱宪奔老师,他乐意帮助每一位听众朋友。